您好,欢迎来到吉林松花江中学校!
   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>> 教学科研 >> 高中教务 >> 教学园地 >> 课堂建设
课堂建设

吉林松花江中学“高效课堂”实施方案

时间:2017-01-10    作者:      点击:1564 次

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,落实新课程理念,改革课堂教学结构,优化课堂教学模式,提高课堂教学效益,以吕校长提出的“四四”教育模式为基础,借鉴东港市第三中学“活力课堂”经验,制定本方案。

一、指导思想

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南,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,按照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》的总体要求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大力推行素质教育;立足校情,遵循教育规律,以落实“四教”“四学”教育模式为重点,以提高质量为核心,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宗旨,以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,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,努力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模式、方法和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,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。

二、基本理念

1、高效课堂的目标是教学的高效益——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知识的掌握、方法的运用、能力的培养效益最大化。检验教师教得好不好、学生学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学习的高效性,高效课堂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。

2、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激活学生思维——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,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,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。

3、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——高效课堂不仅能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,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(即实现三维目标)。

4、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“以学论教”——以学生的“学”来评价教师的“教”,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,评价课堂教学质量。按照“课堂效益指数公式”的解释,“1×C=课堂效益”,教师投入是“1”,即100%,学生投入是“C”,其中学生投入决定了课堂效益。

5、高效课堂的基本原则是“四主”、“四先”——“四主”,是对钱梦龙“三主”思想的发展,即教师为主导、学生为主体、问题为主轴、训练为主线; “四先”,即行先知后、先学后交(交流)再教、先做后导、先练后讲。

6、高效课堂的基本思路是“教师指导引领,学生自主探究”——新课程标准“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”。自主,强调的是学生主体性、个性的培养;合作,体现了交互性、协作性和团队精神;探究,体现的是积极、主动、深入认知的学习思维品质。

7、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志是导学案的运用——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教学载体,学生依据导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。它的功能是: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、自主探究,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,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,最大限度地为师生“互动—探究”提供课堂时空。

8、高效课堂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创新——高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,富有创新精神,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,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。

三、构成要素

高效课堂不一定是某一固定模式,其构成要素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,关键在于是否符合“高效课堂”的一般理念,是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,是否提高了教学效益。

(一)大力推行“导学案教学”

1.“导学案教学”对“高效课堂”的重要意义

(1)“导学案教学”理念具有超前性、先进性和时代感

“导学案教学”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,关注学生全面发展,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,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;倡导学生自主学习,自主探究,自我发现,自我解决,是学生学会学习、学会合作、学会生存、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;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,转变学生学习方式,改变课堂教学结构,优化课堂教学模式,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。

(2)“导学案教学”能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

“导学案教学”主要从学生的角度,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,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。解决的是“学什么”、“怎样学”的问题。

“导学案教学”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。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、引导、指导上,编制“导学案”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,它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,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,按照从易到难,从表面到本质,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,有目的、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,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,走下讲台,深入到学生中去,指导学法,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。

(3)“导学案教学”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

“导学案教学”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,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。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、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,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,积极参与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,增强学习能力,提高学习效率。

“导学案教学”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,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,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,提高学习实效,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。

2.“导学案”的编写

导学案使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、组织者、促进者、引导者,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。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,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、形成能力。因此,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,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。

(1)编写过程

①学期初,备课组长制定学期教学进度,分解备课任务并落实到每位教师——主备人。

②主备人在备学生、备教材的基础上,完成每节授课的导学案,特别要把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全面,多设计几种方案。备课进度以超前1—2周为宜.

③集体备课前,由主备人提前将超前1—2周的导学案印发给本组教师或拷贝到教师电脑中,供全组教师认真审阅。教研组活动时,主备人陈述备课思路、过程及方法后,本组教师及时提出修改意见,确定课堂教学的重、难点和学生的易错、易混、易漏点。然后由备课组长把关,最后由主备人编印出高质量的导学案,并形成共性教案。导学案的撰写忌繁杂,应简约,力求教学思路明晰,严禁照搬照抄;授课人应在主备人导学案的基础上,结合班型和自己的实际,添加创意性元素,并形成个性教案。

(2)设计要求

①围绕教学目标,紧扣教材,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,使知识能条理化、系统化和整体化,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,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,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。

  ②有启发性,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,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,引导学生自主学习,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。

  ③问题设计有层次性、梯度性,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。做到循序渐进,使学生意识到,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,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,光看书不思考不行,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。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,学会看书,学会自学。

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,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,一般学生受到激励,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,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,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。

(3)主要内容

①学习目标: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按照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类(A知道、B理解、C掌握、D运用),并体现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,让学生一目了然,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达到的目标。

②重、难点:突出过程与方法,关注获取知识、养成能力的过程,解决问题的方法,而不是结论的本身。

③学习方法:对本节课使用的主要学习方法进行突出,如实验探究法、小组互助法等,使学生有据可依。

④学习过程:主要包括学习的主要环节、形式及相关学习活动,每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,包括达标训练,以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,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。

(4)主要环节

①预习导读,也就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及一些引申的知识,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,是否能够顺利完成。这一环节是导学过程,含教学内容、情境、问题、方法、媒体设计等。从回顾旧知,复习自测开始,主要是对与本节课相关的一些知识进行强调、提示,有时也可用来引出课题;把将要学的知识问题化,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阅读课本,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课本知识,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,最大程度的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,充分体现学案导学的功能。

    ②课前预练,这是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给学生设计的练习题,教师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都能顺利完成,通过实验探究、小组合作交流、典型例题解析等模块使学生接受新知识,并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化理解。

    ③预习小结,对所学知识系统化,可要求学生不看课本,对照学案进行。加强总结反思,及时确认所学知识,及时发现存在问题,这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,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,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。在设计学案时,必须留有小结时间,指导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、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。

    ④强化训练,突出重点、查缺补漏、重在巩固。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,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,一般是分为两组,题组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,题组二重在培养学生能力,使学生由浅入深、由表入里的掌握知识、培养能力。

⑤课堂小结,总结在课堂交流、问题展示和强化训练过程中的收获,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。

⑥课后作业,分为巩固训练和预习题两部分,巩固训练有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(均可含拓展题),预习题就是下一节课将要使用的新学案的预习部分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,所用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分钟。

3.导学案的使用:

(1)师生共用导学案,科任教师必须在上课前1天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,便于学生自学准备。

(2)教学过程中,学生展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,记录讨论的结果、相关知识、技巧和收获。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问题和讨论情况,适当点拨,做到精讲精练。 

(3)教学结束后,教师要根据学生使用的实际情况,更新、调整或增删问题和练习题,并写出导学反思及建议。

(4)教学结束后,学生要认真整理导学案,并按次序收好,重视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: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,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;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;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;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;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;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。

总之,导学案解决的是“学什么”、“怎样学”的问题。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,让学生带着“?”号进课堂,通过独学(自学)、对学(对子间的合作)、群学(小组间合作探究),形成“!”号,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“?”号最终变成“。”号。 

(二)积极倡导问题教学

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,贯穿教学的全过程,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,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,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,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。问题是催化剂,问题是学习的载体,问题是创新的源泉,问题决定学生学习的路线、方向和目标,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。教师在设计学案和教案时要把知识问题化,问题层次化。要求如下:

1.问题的设计要紧密结合与学习、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,紧扣时代脉搏。

    2.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学生认知特点,形成知识链,实现问题设计的层次化。

3.重点、难点、易混点、易错点、考点、热点都要设计在问题当中,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,并且当堂解决问题。

    4.教学目标要设计在问题当中,在解决问题中完成教学目标。

5.问题设计要体现全体意识。难易要适当,繁简要适中,要照顾全班学生,要让学生从学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6.问题设计要体现自主学习意识。要激发学习兴趣,善于发现问题,突出“学乐”和“乐学”,要让学生敢于把“句号”变成“问号”。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,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。

(三)实施“新课程背景下的目标教学”

我校目标教学的模式已经十分成熟,“前提测评—展示目标—实施目标—练习检测—反馈矫正”五大环节的实施,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坚实基础。

1.前提测评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准确的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点进行提问、诊测。这一环节用4分钟左右,使新旧知识系统连贯起来。

2.展示目标。这是目标教学独特而显著的标志之一。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,它既是教者的目标也是学者的目标。教师应依据这个目标备课,围绕这个目标上课,针对这个目标测试,对着这个目标矫正;学生要依据目标上课、听课、自测、补救。

3.实施目标。目标的实施过程是课堂的主体工程。师生的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,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,如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等,来实现教学目标,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。

4.练习检测。为了达到教学目标,一般在解决问题之后,教师会设计基本的练习题加以巩固或检测。

5.反馈矫正。根据检测情况,及时纠正错误,对未达到目标的学生进行某些知识的补救,挽救教与学的过失,直至完全达标。很多教师把反馈和矫正这一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,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。

(四)推行“五环”“六步”教学模式

1.“五环”,即“目标—预习—展示—点拨—内化”五个环节,是某一内容教学过程的循环往复,可以是一章、一节、或某一知识点。

(1)目标:要具体、务实,不求多求全。

(2)预习:学生必须有充足的预习,以导学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预习;学生要对自己的预习结果有诊断和记录,标出不会的知识,基础部分要有课前测试。

(3)展示:课下有展示,不会的题课代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,称为“小展”;解决不了的问题和错误在课堂上展示,称为“大展”。

(4)点拨:教师点拨及时、到位,其高度、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文化底蕴。

(5)内化:即练习巩固阶段,练、做、悟是人获取知识并记忆深刻的最佳方式。无论哪个环节都应该让学生先自己练、自己学、自己做,然后再讲、再学、再悟,其效益才会最优化。

2.“六步”,即“激情导出—解读目标—自主探究—巩固提升—小结质疑—布置作业”六个步骤,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。

(1)激情导出:是课堂教学的开端。好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的发动者,应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,达到盼上课、盼往下进行,怕下课的程度,激情导出的落脚点就是“导出激情”,“以情动人”。 教师根据课标或学习目标,通过简短的新课导言的设计,问题情境的创设,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,产生学习的冲动和愿望。

(2)解读目标:是一节课的导航仪。目标应是学习目标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目标。三维目标、重点、难点的解读应清晰明了、重点突出,让学生明确上课的任务、要求。

(3)自主探究:是课堂的主戏,没有自主思考时间就没有探究,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动静结合,该动则动,需静则静。

①预习检测:通过各种方式检测自学预习效果,并采取补救措施,落实基础知识。

关键点:

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,不忘知识主线。

②预习交流:小组研讨、交流预习成果,研讨基础题目中预习未解决的问题,为下一步学习扫除知识障碍。

③合作探究:学生就学案上的探究题目进行小组研讨和组间交流,记录下研讨还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
关键点:

讨论时间不可过长或过短,教师要有明确要求,保证讨论和下步展示质量,小组讨论分工明确,尽量多给学困生发言、展示、质疑的机会。

④展示升华:展示探究讨论的成果,师生、生生共同完善升华答案、结论,并总结规律。此环节以展错、质疑为主,是全课的高潮。展对则以技巧、规律、思维过程为主。

关键点:

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言、上黑板做题、登台当老师,以多种形式展示成果,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,精讲核心问题、思路方法、疑点难点(“三讲”);而学生已会的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、学生怎么学也不会的、超出课标范围太远的不讲(“四不讲”)。

教师的专业功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体现在:探究题设问质量,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纠正、处理、分析、归纳能力,对学生答案的补充、升华水平,对学生的调动和情绪调节能力,对学生的点评艺术。

(4)巩固提升:即练在当堂。看课,其中一项是看学生的练习度。一节课少于10分钟以上的动手练习,就不能算是好课,应用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手段。选题时注意知识的顺序和思维的顺序:知识要由浅入深,由易到难;思维要逐渐拓展延伸。

①内化巩固:完成上述环节后,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,让学生整理反思消化刚才学过的知识。若还有死角,应再讨论解决;否则应做变型练习。

②内化提升:练习形式多样,提倡当堂面批。要分层次,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多做,组长可以对组员进行帮扶或检测。

(5)小结质疑:形式应多元,比如讨论式、问答式、反思式、感悟式等等。

①小结:要精练,是对本课重、难点的概括(不是简单重复)、提炼,让不懂的学生豁然开朗,让已懂的学生巩固提升,让已学透的学生凝练升华。

②质疑:要勇敢,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不懂、不会、不明白、疑惑和怀疑之处,做到不把本节问题带向课外,争取当堂达标。

(6)布置作业:分三部分,即本节课要巩固的知识,下节课要预习的内容,下节课要准备的学具。要精选题目,分量适中,分类推进,明确完成时间和细节要求。要做到有发必收,有收必改,有改必纠,有纠必会;讲评细致到位。

四、保障措施

(一)成立“吉林松花江中学‘高效课堂’领导小组”

构建实施“高效课堂”是全面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,也是关系到学校发展、关系到教师成长、关系到学生命运的大事,因此这项工作学校领导亲自挂帅,教务处检查督导,其他组、处、室全力配合,教研组、备课组层层落实,全校师生共同参与,倾力创建“学生主体、教师主导的幸福、生动、生态的”高效课堂,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,让高效课堂深入人心,让学生“学会、会学、愿学、乐学”,让学习成为师生共同的爱好与习惯。

(二)强化集体备课的实效性

1.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,做到“四定”、“五备”、“六统一”。

“四定”,即定时间、定地点、定内容、定主备人;“五备”,即备课标,备教材,备学生,备教法,备学法;“六统一”,即统一教学进度、统一教学内容、统一教学目标、统一教学重点、难点和关键、统一导学案、统一阶段测试。

2.集体备课前,全员行动,充分准备,印发预案

备课组长要在学期初制定全面、清晰的教学计划之后,划分备课任务,产生每一单元、每一章节、每一课的主备人。

根据教学进度表,要求每个任课教师都要钻研课标和教材,认真分析研究,抓住教学的关键点,至少提前一周准备好下周导学案和教案所需资料,同时备课组长安排好下周主备课人员的备课任务,为集中交流做好充分准备。主备人在集体交流前一周研究主备内容,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,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,思考教学策略,设计导学过程,列出自己的困惑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。

为确保集体备课质量,要求超前备课,提倡超周备课,主备人提前一周准备好预案,并在集体备课前3天拷贝或印发给其他组员,让组内同事有熟悉、研究和准备的时间。预案中包括教案、课件、学案以及课堂训练题和课后训练题,最好准备相应的题库和其他相关资料。

3.集体备课时,主备说课,讨论修订,合作互动

集体备课可分为两个环节,一是总结上一周教学的得失,二是讨论下周教学的内容,确定教学的重难点,教学目标的定位,教学的方式方法,教材的处理和补充等。

  第一环节,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反思上周导学案和教案使用的得与失,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议。

第二环节,由主备教师陈述自己的导学案和教案设计(个案),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案思路和所准备的素材提出看法和意见,就教学的难点或困惑进行讨论,反思提出哪些合作探究问题,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,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,认真研讨主备教师的个案,再对交流结果进行筛选整合,由主备教师整理后,形成导学案和教案(共案)。

 主备说课,一般要做到“七说”,即说教材、说两纲(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)、说学情、说目标、说两法(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)、说过程、说训练(含作业和测试)。研究“教材”和“两纲”,探讨我们应该教什么,学生应该学什么;研究“学情”和“目标”,探讨我们教了什么,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哪些,哪些学生学会了,学生还需要我们教什么;研究“两法”、“过程”和“训练”,探讨我们该怎样教和学生该怎样学。

4.集体备课后,增删调换,凸显个性

备课组长将共案(复印件)和备课记录交到教务处;任课教师在共案的基础上,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再一次修改,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导学案和教案(复案)。

(三)建立教学反思常规

叶斓教授曾说,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名师,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“优秀教师=教学过程+反思”的成长模式。面对刚刚起步的课堂模式,我们应在教学中反思,在反思中提高,逐步完善教学艺术,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。

教学反思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:及时性原则、针对性原则、全面性原则、真诚性原则。

教学反思的形式除了个体反思之外,还要注重集体反思。每次集体备课之前对前阶段的教学总结回顾就是很好的集体反思,每次的评课也应是有效的集体反思。我们鼓励教师每周进行一次周反思,并将周反思“亮相”,既督促教师认真反思,又能督促教师改进反思中指出的问题,还能让教师互相取长补短,可谓一举三得。

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是对教案或学案设计的反思、对课堂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与效果的反思、对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的反思等,反思应侧重于解剖问题和改进策略。

(四)层层落实,加强督导

1.加强培训,更新理念,提高认识。各教研组要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,有计划对教师进行培训;学校也创造机会,有计划的走出去,请进来,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。

2.各教研组、备课组认真研究,确立该学科不同课型(如新授课、复习课、习题课、讲评课等)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。

3.加大检查、调研力度和反馈密度。一方面,学校相关领导和部门要加大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检查力度,另一方面要通过问卷调查、座谈、听课、评教、考试、教学常规检查等形式,及时了解教情、学情,定期不定期的总结交流,及时通报。

4.实施随堂听课制。校长、学校中层以上干部、年级主任,教研组长随堂听课,并进行点评。试行“一谈二警三停”制度。一谈,对第一次课堂教学不合格者,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或教研处必须与其谈话,指出存在的问题,研究制定整改措施,一周后再随堂听课。二警,对第二次再不合格者,要在教研组或学校予以警告。三停,对第三次仍不合格者,停课反思,安排指导教师,接受全程指导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4年2月13日